活性炭告急凸现订单产业窘境
负责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处理的哈尔滨专家顾问组提出的利用活性炭粉末吸附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方案,确保了按期恢复供水。然而,这个净化方案所急需的1400吨活性炭的筹集过程,却显得颇费周折,经八方支援才度过难关。我们找到的数字是,中国作为一个活性炭出口大国,每年活性炭的产量高达25~30万吨。这一数字与1400吨之间所折射出的正是我国活性炭行业“窘迫”的现状。 11月23日,负责此次松花江水污染处理的哈尔滨专家顾问组提出,污水团过后,将用活性炭粉末吸附水污染物。随后,从哈尔滨市发出了求援的消息,并希望能以最快速度找到货源。北京、宁夏、山西、河北等地纷纷与哈尔滨市政府取得联系,表示可以供应活性炭,到24日14时已落实山西太原的720吨活性炭、河北唐山的300吨和宁夏的200吨活性炭,这些物资已经运抵哈尔滨,但当时仍有200吨的缺口。而且哈尔滨市此次对活性炭的需求量很大,在净水过程中还需不断补充。 为什么会出现活性炭的“窘迫”现状?山西省太原市活性炭厂总经理王建峰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活性炭生产企业大多以订单式生产为主,根据订单决定产量,厂家大多存货不多。加上这次急需的1.5毫米直径的活性炭的生产以煤作原料,是活性炭当中比较高端的产品,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净化。特别是这次情况特殊,对活性炭质量和各种指标要求很高,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如此质高、量大的活性炭来源。太原支持哈尔滨的720吨活性炭是太原新华化工厂的专项储备。太原市活性炭厂已经在加紧生产,能够给哈尔滨有力的材料支持。 太原市活性炭厂是一个有20多年历史的老厂。王建峰经理介绍说,目前国内活性炭低档产品过剩,而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档产品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主要是高质量的产品需要一些专业设备来进行规模化生产,仅最后一道工序需要的活化炉就以100万元的成本把众多小生产者挡在了门外。小作坊式的生产很难满足较高的要求,生产的活性炭质量低,而且浪费资源。他们厂每年可以生产各种品种的活性炭5000~6000吨,其中3000~4000吨都出口到国外。针对目前这种订单式生产,他们也在努力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进行直接交易。 据中国兵工学会活性炭专业委员会副总干事高建民介绍说,我国活性炭每年的生产量高达25~30万吨,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而且出口量每年都呈增加的趋势。2003年和2004年出口量分别达到了18万吨和22万吨,而国内的需求量不足出口量的1/3。对于此次哈尔滨紧急调用的活性炭出现的缺口现状,他认为主要原因是高标准的Z-15型活性炭所要求的质量比较高。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大约有400多家活性炭生产厂家,大多数企业都是小作坊式生产,而达到规模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不足1/10。大多企业生产倾向于大众产品的开发,用于净水和净化空气,高端产品很少。无序竞争,竞相压价比较严重,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采取竞相压价的办法去获得企业的暂时生存,导致整个活性炭市场的连锁反应,价格波动下滑,市场混乱,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正常的价格在每吨4000元左右,听说有的企业遇到很低的价钱就出手。企业规模较小,管理粗放,竞争力差。有的企业不注重内部管理和人才建设,整体素质较差,产品质量跟不上,招标时大额定单接不了,甚至不具备投标资格,更难以取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特色产品少,重复产品多,高档产品少,低档产品多。 高建民认为,目前我国的活性炭企业必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使我国的活性炭产品上档次、上规模,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活性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活性炭是一个蕴藏着较大市场潜力的朝阳行业。据统计,去年我国出口活性炭22万吨,国内用量8万吨。活性炭每年以10~20%的市场需求增长。2001年全国出口量11万吨,到2004年达到22万吨,4年时间翻了一番。除传统的医药、味精、水处理外,空气的脱硫脱硝、电厂污染治理的用量也开始增加。活性炭在水处理、脱硫脱硝市场的悄悄崛起为活性炭业带来光明的前景。